close

後寮 石敢當
此圖為後寮村內威靈宮前之石敢當
後寮

此地先民剛到來本地時,在山後海邊搭寮定居,

形成聚落,所以稱之為後寮

後寮居民大部分都是半農半漁,近十多年來,

村民為了謀求生活,

都紛紛遷出,往臺灣本島發展。


南美香瓜茄俗稱(楊梅)。原產地為南美洲,

一開始是港子村村民接受外地友人贈送一株並種於盆栽內,

結果長出的果實略小,後來才改重在土裡,

種了之後發現果叢長高,果實也變的較大些,才開始大力推廣,

於民國88年正式在後寮村大量種植,

才形成楊梅的生產地。


後寮村是以種植嘉寶瓜(好吃又甜,但已經少見)洋香瓜、楊梅為主。

後寮碼頭位在後寮村的西北方,

為了方便以及紓緩赤崁碼頭的擁擠,

目前有往返吉貝的貨物交通船跟北海遊艇船舶處,

現在也是一座觀光漁港。

澎管處也在此碼頭成立遊客中心,

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8:00至下午5:30

提供旅遊諮詢、遊艇服務、候船室、販賣部、餐廳等……

早期有大船討海捕魚,目前只有中小型漁船。

港內也有10幾艘小型漁船(海釣專用)

頗著名的石敢當位於後寮村公廟(威靈宮)前面,

有塊刻著(魑魅魍魎)的石碑,

全澎湖縣最大的石敢當

此石碑是於清朝道光年間,

由當地存村鄉民祈請鳥嶼村福德宮的岳府千歲前來設立。

據說有鎮懾四方山林、沼澤的魑魅、魍魎、鬼怪之功能,為辟邪驅鬼之一。

此地南方海岸有一間三十人公廟,相傳是在明末的時後,

有一天村民在西邊海岸拾獲三十顆頭顱,

於是安葬於現在位址前的一個小塚,

幾天之後,在東邊海邊又拾獲六顆頭顱,

也是安葬在同一個小塚,

村民後來一起集資合夥建小廟祭拜,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三十人公廟)

 

澎湖縣文獻裡曾經提到,在明朝天啟2年間(1622)

荷蘭的將軍雷爾生率隊侵犯澎湖時,

相傳當時馬公的離島虎井嶼也有說是風櫃,

共有三十六位義士頑強抵抗,

但不幸的還是被荷蘭人擊退並且殺害,

而且還被砍下頭顱丟棄,

這些頭顱順著南風與潮水一直飄流到後寮南方海岸擱淺,

被居民拾獲且安置於此。


關於以上故事,目前也有學者質疑,

認為此事件應發生於1624年,

荷蘭人離開澎湖後,而所被殺之人,

也不是本縣居民,而是荷蘭人當時來澎湖被漁民誤殺遇害,

所以這故事的真實性仍然有待查證。

但就小弟來說,不就是澎湖每個村落與漁村的傳奇小故事,不是嗎?

但是,據說三十六位義民時常顯靈,非常的靈驗,

目前此廟的外貌跟廣場都是受到這三十六位義民庇護者捐錢重新整建的,

所以靈不靈驗呢?見人見智吧~

目前為止,雖然稱不上是什麼大廟,

但香火卻是非常的鼎盛。

可見此廟在後寮村村民心中的重要性,實在不可忽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澎湖 旅遊 阿明
    全站熱搜

    澎湖阿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